根据读者们的反馈,大家偏爱文章中参杂笔者的人生故事,那今天笔者就再来跟大家分享一件最近很有感触的事。伴随iPhone 8和iPhone X的上市,笔者的研发好朋友也终于完成手机搭载标准规格无线充电的里程碑,不仅苹果三台刚发表的新机,三星和其他厂牌也会搭载同样规格,无线充电终于就此统一标准,走向市场规模化生产的道路。好友曾经跟我说,研发的关键不是在于多会演算法、亦不是多会写程式,而是在一开始,订定规则的时候,看得有多远,想得有多深,能刻划什么样的未来,制订一个什么样的游戏规则。笔者还记得约莫五、六年前,当时手持的一台旧iPhone还有着一个大大的充电口,并且还要分正面和反面来充电。一日好友来探望我,俨然给我上了一堂无线充电的课,称所有东西都会迈入无线时代,效率比之有线将有显著进步。想当然尔,笔者是没有这样的远见,那时还不禁笑了起来,但是,站在今天,看着苹果的发表会,不禁突然想起好友,想起年轻时大谈梦想的我们,果然,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,才有实现的价值。
同样的,身处在金融圈的我们,是否也有如此一般的傻劲和热情?这几年国内零售银行业的气氛不一样了,从过去的跑马圈地,比谁圈得快、圈得广、圈得多,到如今客户渐渐沉淀了下来。零售银行的客户群们渐渐不跑了、不换了、不兜兜转转了,沉淀到了各自的细分领域:主要的、大型的、中小型但有产品特色的、中小型但有地方特色的、或者小但小而美的,各家银行如今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。跑马圈地的日子骤然而止,客户经营走上舞台,并逐渐成为至关重要的制胜因素。如何给予客户更适合他们的产品、更快速的流程、更即时的服务,成了零售银行未来这几年致胜的关键。
行为模型的新趋势 – 客户层风险模型
过去,我们在新资本协议中,计算PD分池时,总会建立一系列产品层的行为评分模型,这几年,综览各大银行、股份制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后,我们深刻地理解到,行为模型应该是以客户层为出发点,总和各产品的风险情况,给予一个能将各个零售产品映射的个人风险主标尺来做评价,将更适合零售银行对于人的经营。
我们在验证各家新资本协议模型时,每个零售产品,如:房贷、车贷、信贷和信用卡,大致会有2-4个子模型,全零售产品大概至少会有10-20个行为评分模型,常常会有许多问题,例如:各模型开发时间不同、坏定义不一致、表现期和观察期不同等因素,导致一个人会在不同产品的持有中,得到不一致的评价,且模型表现有的KS/Gini很高,有的很低,很难有统一的个人评价视图。我们纵观这些行为模型的表现,和海外的经验,整合出一个改善的方法论,即客户层风险模型,将各个分散的产品做一个整合,得到一个以客户为基础的风险评价过程,目的是为了在模型建立的时候,即考虑到不同产品持有间需要怎么整合,而不是做完模型后再来考虑产品层之间的整合问。
这也是未来行为模型的新趋势,以我们的经验而言,行为模型的变量并不会跟着不同的产品而变化,行为模型的变量跟着还款方式的不同而有较为显著的变化,我们在国内已有一些大行的经验,将引领未来客户经营时采取更好的行为风险管理。
从风险驱动到获利驱动的关键 – 精准预测客户带来收益的客户收益模型
加大客户既有的额度动拨、加多客户的持有产品数量和加深客户的动用次数,是未来这几年零售银行获利往上成长的重要动能。营销是很重要的一环,营销活动成功与否,具体展现在量、利、质三个方面:
- 量:新增客户数、消费金额、市场占有率、其他产品贷放金额、客户名单响应率及响应户数
- 利:营运收入 - 营运成本
- 质:资产品质
任何一种营销活动,必须在客户坏帐风险增长最小的情况,取得最大量能的成长,并且,在考量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间做平衡。如何能得知尚未执行的营销活动能带来多少获利呢?此时,收益模型就是很重要的关键,收益定义和计算甚为复杂且工程巨大,但也只有精算确认的数据,才能用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的收益情况,以下归结出零售银行收益项目种类:
- 利息收入:等额本息、先息后本、每日计息、随借随还……等
- 手续费收入:滞纳金、帐户管理费、手续费、取现费、超限费、其他费用……等
通常,我们都会界定出客户主要的收入来源,在客户层的基础上计算其为银行带来的获利,并根据不同的银行收入来源进行未来6个月的收入模型预测,最后加总各个收入来源的预测值再进行总体的调整,并与风险高低进行二维交叉,得出益博睿方法论中的四个银行主要收益差异的客户分群:
- 超级明星(Stars)– 高未来的持续收入进帐机率,中低风险坏帐机率
- 潜在成长者(Potentials)– 低未来的持续收入进帐机率, 中低风险坏帐机率
- 潜在问题者(Problems)– 高未来的持续收入进帐机率,高/中高风险坏帐机率
- 坏帐造成者(Loss Makers)– 低未来的持续收入进帐机率, 高风险坏帐机率
极大化客户管理的收益 – 对的客户、对的关系、对的决策
对于超级明星(Stars)的客户,银行家们要做的事情是如何保持客户高收入低收益的状况,并在可行的范围内增加授予客户更好的定价、更多的额度、或者提供更多的风险性产品,如:循环贷款产品等。甚至,为了维系客户的关系,我们亦可以提供私人银行(Personal Banking)的服务。
针对潜在成长者(Potentials)的客户,我们需要关注的是:花多少钱经营,能带来多少的成长回报。这些客户通常会得到次佳的关注,并且进行银行间的帐务移转,在风险不增加的前提下,最大幅度地将其他行的Share of Wallet转移到自己银行下。
潜在问题者(Problems),这群客户是需要进行早期风险预警的客户,管理好他们的最大曝险金额,他们亦有可能是银行最喜欢的长期偶而忘记付款的客群,带来可观的长期低天期滞纳金。
坏帐造成者(Loss Makers),这群客户是银行损失的主要来源,也是下一篇文章我们主要着墨的对象,如何催收这群客户,将是银行员们马上面临的课题。
总结上述如下图:
客户经营三要件:选择什么样的人、给予什么样的活动/诱因(Incentives)、用什么渠道进行沟通
好的、忠实的、给银行赚到钱的客户,都来自于银行实实在在的客户经营,只有在客户经营中下足功夫,找到对的客户、给予对的诱因、运用适合的管道在适当的时间说合适的话语,串连成一个客户管理的体系,才能在这几年的零售银行中脱颖而出。
营销活动有没有效果,除了运用不同的响应模型外,其实更重要的是不停的冠军和挑战者,对既有的活动和诱因进行不断的自我挑战,找出客户心里更喜欢的可能。至于营销渠道的部分,随着90后世代的崛起,线上的快速响应渠道将越来越重要,越来越多的线上营销活动安排和线上活动曝光,将是银行这几年大举往数位银行发展的原因,针对年轻世代的经营,益博睿有一套针对没有人行的年轻客户的经营方法论,运用先进的方法论和第三方大数据,我们将带领银行一同为年轻世代带来第一次的金融接触,给予年轻世代一个梦想启航的头期款和信用卡。
(本文笔者为益博睿大中华区分析与策略咨询总经理黄健铭先生)